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7日 11:52 作者: 点击:[]
图1
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信息工程系,2012年更名为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自1988年开办计算机专业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务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教风与学风。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4个本科专业,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和电子商务4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余人。
学院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95%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微软、华为、思科、SUN、IBM、阿里巴巴等IT公司的培训。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子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厅局及科技项目26项,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各类科技奖励5项,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公开发表科技研究论文30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现有1个省级科技平台“智能电网测控与数据分析工程实验室”,1个二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院与华三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思科系统公司合作建立了“H3C网络学院”和“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与工业与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杭州阿里巴巴信息服务有限公司、SUN公司、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北京安博教育集团、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IT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
学院以培养IT行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优良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每年约1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0%以上的专科毕业生考取全日制专升本。学生在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获一等奖2项;在全国电工数学建模大赛获二等奖1项;在全国仿真足球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在全国“蓝桥杯软件大赛”、“ACM大赛”等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ITAT)大赛吉林赛区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在吉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图2
图3
办学特色
1、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学生是主体,育人是宗旨,能力是本位,就业是目标,教育是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价值。
2、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体系
为了直接面向IT人才市场,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型实用IT人才,学院构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一体,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优良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
3、优良的教学条件
学院建有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校园网络和实验室设备全部采用IBM、惠普、华为、联想等知名品牌。“软件开发与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下设软件开发实训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图形工作站、电子商务实训室和大学生创新基地。校园主干网全部采用千兆光纤铺设,千兆带宽到房间,百兆带宽到桌面。在教室、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均布设网络接入点,学生可以免费使用网络,可以自备笔记本电脑方便地利用校园局域网和Internet进行学习和实践。
4、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了目标明确、强化过程的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聘请IT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考核大纲、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及各个教学环节和培养阶段的教学质量标准;学院按照“计划缜密、组织灵活、运行高效、考核严格”的原则,制定教学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师过程管理、对学生过程指导与激励,以及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学院不断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得省级优秀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1门,校级优秀课5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2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6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二等奖。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8项,并建成1个校级二级重点学科。
学院本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重视基础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有多位学生参加了教师课题的学术研究,200多人参加蓝桥杯、挑战杯、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全国、省比赛一、二、三等奖多次,近几年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快速增长。
计算机学科属于应用类学科,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化技术,开展了对电气、电网、地理、互联网等领域广泛的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对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气测控与计算机诊断:
采用精简小波算法的算法解决配电网的线路故障检测问题;开展基于多智能体的配电网自愈计算及协调控制研究,研究内容是新一代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为电网安全控制提供新的方法与技术。本研究方向已取得“基于MAS的城市配电网安全运行及协同重构优化研究与应用”,“分布式架空输电线路故障在线检测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多项研究成果,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为吉林省地方建设创造了较大经济与社会效益。近3年,本方向主持国家863合作项目、省部级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4项,科研经费到款额390.6万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长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28篇,其中SCI、EI检索10篇,在省内及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
开展了遥感海量数据的智能分类技术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遥感影像分类的数据复杂度评价及其应用“,省教育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分类与基于对象分割技术研究“,理论成果“概念系统的关联结构及动态构成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大型数据智能分析决策支持方面,学科组成员获得了省发改委项目“吉林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管理系统”、省社科项目“吉林省中小企业O2O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同时承担电网大数据挖掘横向课题,近3年,本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1项,科研经费到款额63.2万元;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30篇,其中SCI、EI检索18篇。
互联网信息处理与计算:
主持了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公共舆论信息安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的研究”,研发了Internet信息收集与监控的系统,主持了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灾害预警智能平台”建设,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了农业信息采集分析解决方案。主持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面向吉林省的温室自动监控系统设计”,“通过TCP/IP传输技术实现温室环境的远程集中监控”。在高性能计算方面,主持了“面向多核体系的动态负载平衡模型的研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多核处理器并行系统的任务调度技术研究”,探索了多核心计算机并行计算的核心调度算法,主持了“面向超大规模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性能计算I/O与任务调度框架结构研究”,近3年,本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3项,科研经费到款额33.2万元;发表研究论文43篇,其中SCI、EI检索18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项。
图4
图5
吉林省发改委“智能电网测控与数据分析工程实验室”现有主要学术骨干51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9人,35岁以下教师100%具有硕士学位,其中生产企业和研究院10人。近3年来,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50项,其中企业合作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820.9万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等省级8项,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85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6篇。
工程实验室建设三个技术研究平台和一个教育平台,其中①智能电网测控系统技术平台②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及决策技术平台③智能电网互联计算应用技术平台④工程实验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平台。实验室主要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借助学校的平台优势,以技术孵化为先导,着重解决在智能电网测控及数据分析中问题,为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
图6
【关闭】